爱宜都网

标题: 跛足道人传 [打印本页]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6-8-3 08:26
标题: 跛足道人传
楔 子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一首《好了歌》,道尽世间百态,看穿芸芸众生。

跛足道人说: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若不是尝尽人间冷暖,若不是历尽世间沧桑,怎唱得出这般淡泊的《好了歌》,怎看得开这般繁华俗世。

跛足道人原名郑长生,湖北宜都人,出生于宋山,学儒在青林寺,之后进京科举高中进士,因宫廷斗争被革功名乃至抄家,后被歹人打断左脚。回家后父母双亡,出家青林寺学佛,法号悟静,为修行云游四方。在武当山悟道,将释佛道融会贯通。后回宋山法泉寺传授三教融合思想及养生术,以劝退山贼及一言止杀,营救无数百姓性命,功德圆满,太上老君收为弟子,赐名渺渺真人。在太虚幻境修得幻真大观眼、翻云覆雨手、腾云如幻形三大法术,并使得无上帝钟、********、三清如意等诸多法器。自此往来人间仙界,传授法术,渡化众生,救百姓于危难,助众生脱苦海。世上百姓因其形象普通,瘸脚,故都唤其为“跛足道人”。

今偶得其生平,是以记之。

第一章 宋山:宜人山水 长生出世

话说楚地西南,自恩施齐岳山发源有一清江,古称“夷水”。因其水质清澈,“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故名清江也。八百里清江自齐岳山奔泻而出,水流湍急,婉转盘旋,在宋山脚下,百折千洄,自西北向南东最后在宜都汇入滚滚长江。清江清水与长江浊水,在宜都城关陆城入口处激荡交汇,但清浊分明,界线了然,令人叹为奇观。

而今讲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宋山脚下、清江边上。

宋山,古名“嵩山”,因有宋女升仙的典故而得名。传说上古时期,嵩山一带干旱异常,农作物颗粒无收,村民年年闹饥荒,生活颇为清苦。在嵩山上住着十来户姓宋的人家,其中有一户人家,主人名叫宋贤文,夫妇二人勤奋劳作,平生行善,虽然自己衣食不裕,也经常接济灾民。其膝下只一女,名唤宋姑,长得眉清目秀,自幼聪明伶俐,知书达礼。虽不曾读书学文,但经常到就近的寺庙中听和尚大师诵经唱曲。长到年方二八,说亲的人踏破门坎,但这宋姑却是一笑置之,概不应允。父母问她。她只说:我要做神仙,救天下受苦的人。父母老来得此一女,不敢太违儿意,只好随她心愿。哪知宋姑自此便开始修读经书了。每天天不亮,她便在清江岸边梳洗完毕,端端正正地坐在石凳上苦读经书,不论晴雨,不分寒暑,四季不断,常年累月。

话说有一天,宋姑正在江边读书,忽见天空中一道祥光划过。宋姑知道有天仙到来,忙双手合十,口中念着福语,不敢抬头看望。“小姑娘,抬起头来”。一声非常慈祥的声音传来。宋姑忙抬头望去,只见南海观音娘娘正一脸慈容的看着她。宋姑见状,连忙伏身下跪,苦苦哀求道:“观音娘娘,请帮帮乡亲吧,帮他们脱离苦海,免遭责难”。观音娘娘概然应道:“我见你潜心修行,一心为善,今日就成全你了吧!”只见观音娘娘将手一挥,数道金光笼罩在宋姑头顶,一团仙气从宋姑脚底冒出。只见宋姑盘旋升起,婀娜多姿,飘然升天而去。附近村民都惊叹不已,连连称奇。谁来也怪,自从宋姑成仙登天以来,嵩山一带风调雨顺,村民年年五谷丰登。村民都说,这是得到宋姑保佑了。为纪念宋姑,村民筹资修了一座庙,名叫仙女庙,供奉着宋姑的神像,香火兴旺,常年不断。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嵩山叫做“宋山”了。


不知历经几世几劫,宋山脚下有一大户,姓郑,单名一个刚字。因祖上多年为官,家境殷实。随着朝代更迭,战乱不断,祖上无意为官,找了个由头,告老还乡,云游四方。无意中行至宋山脚下,见此处青山碧水,环境怡人。水虽不深,但清澈见底,山不高耸,但秀丽万千,远处一片云雾缭绕,极尽美态。江中渔民织网捕鱼,怡然自得,岸上农夫耕桑耘梓,民风纯朴,实乃宜居安家之地。打听之下,此地最宜养生,人均长寿,自古就有“养生宝地”、“长寿之乡”的美誉。八九十高寿者比比皆是,百岁老寿星也不罕见。实乃不可多得的养生之所。

郑家先祖当下打定主意,便在宋山脚下,置田造屋,就此落户生籍。到了郑刚这一代,虽然不再为官,但经营有方,勤奋节俭,不说富甲一方,在周围百多里,也算一个大户了。

郑刚为人仁义,喜广交朋友,行善济困,在当地名声很好,人皆唤作郑大官人。往来讨饭行乞的、救灾化缘的,到了郑宅没有空手而回的。就是周围生病遭灾的,虽然不曾找上门来,只要郑刚知道了,都上门送米送油。

郑刚衣食不愁,万事无忧。美中不足的是,郑刚夫妇年逾不惑之年,膝下无儿无女。每想到此,郑刚都摇头叹气。郑刚的妇人郑张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屡劝郑刚纳妾生养,免得断了郑家的后。郑刚夫妻情深,虽然纳妾有理有据,但总怕小妾得子后母凭子贵,怠慢了夫人。终不忍夫人受苦,断然拒绝了夫人的提议,只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别强求。

这一日晌午,郑刚招呼家里的长工忙完了田里的活路,正要回家吃午饭。刚走到家门口,抬头一望,只见对面的八卦山上飘着一团彩云,十分奇特。此刻艳阳高照,万里无云。只此山上独独飘着一团云彩,说不出的神秘。

这八卦山也有些来历。八卦山和宋山隔江相望,山势不高,周旋十里,怀抱六十四岗丘,山峦起伏,状如八卦。相传为太古之时,玄黄老祖,居昆仑,观四极,广收弟子,见宋山风光秀丽,富有灵气,于是便在宋山开坛讲经传道,欣然忘返。突闻师尊叫唤,匆忙起驾升天,仓促之中,遗下八卦衣飘落在宋山对面的山上,把原本层峦叠嶂的重重山峰压成了八卦模样,后人遂将此地唤作八卦山。

郑刚见八卦山上的彩云十分奇特,正看得出神。突见自八卦山方向走来一位道士,只见这位道士身长七尺,骨骼清奇,眉额高耸,白须飘逸,仙气逼人。一身青色的道袍洗得发白,倒也干净。道士走得不快,但两眼不望旁路,直直地往前走,象是没有什么可以让他停下来似的。郑刚看得惊奇,一眨眼的功夫,道士从他眼前一晃而过,走出二丈开外。

郑刚见这道士有些法术,加上他本来也是个喜欢结交朋友的人,暗想:把这道人喊来一起吃个酒可好。便张口叫道:“道爷留步。”

谁料,话音刚落,原来还在二丈开外的道士,便突然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郑刚嘴巴惊得半天闭不拢。心想,真是个高人。

只见道士作了一辑,说道:“施主,不知有何指教?”

郑刚方才回过神来,也回礼道:“道爷,别无他事。小人姓郑,本地人氏。道长路过寒宅,时近中午,可否赏脸一起吃顿酒来。我这里有陈年的青林寺鹿茸酒,正好解乏。”

那道士原来严肃的脸露出微笑,对郑刚说出一番莫名其妙的话:“看来是这里了。施主你我有缘,我就不客气了。”当下便随郑刚进屋。

进屋后,郑刚请道士居上座,道人也不推迟,便在上座坐了。郑刚在下首陪着。

郑张氏也是个喜欢积德行善的人,经常到宋山上的法泉寺烧香拜佛,捐些功德。这里见郑刚领进一个道士,以为是来化缘的。也不多话,忙为道士拿来碗筷,斟满酒。郑刚说:“道长来寒舍,也是缘份,这第一杯酒敬道长。”说完,陪道人一饮而尽。

斟了第二杯酒后,郑刚问道:“道长怎么称呼,这是要到哪里去啊?”

那道士用手把长须一拂,道:“我俗家姓张,自峨嵋而来,到武当山去修道求仙。”

郑刚心想,这峨嵋至武当相距甚远,少说也有二千余里,道士一路走来,不见倦色。当下更是佩服得很。忙道:“也是巧了,我内人也姓张。看来五百年前还是一家。”

当即对郑张氏说道:“快去再添些酒菜来,我与娘家大哥喝个痛快。”

张道士见他们夫妇如此热情,也放开了豪情,先是款酌慢饮,继而飞觥献斝起来。

酒至半酣,张道士说道:“承蒙郑大官人不弃,留我吃酒,此缘千年修来难得。不知家中父母尚在,子嗣几个?”

郑刚满脸愧色:“承蒙道长问候。父母早已仙逝。说到子嗣,不提也罢!也不知我郑某人前世有何罪孽,至今膝下无儿无女。”说完大饮一杯,摇头不止。

张道士见这份光景,稍一思忖,道:“吃酒之情,无以为报。小道学道不精,但寻草制药还是懂得一些的。”

说完,道士从随身褡裢中取出一小葫芦,递与郑刚,道:“我道门中人,不仅制丹,也会一些医药的土方,请将此药丸按时与夫人服下,一年后定有结果。”

郑刚大喜,忙接过药瓶,细心收好。对道人更是连连敬酒,直吃到天色渐灰,日落西山。郑刚酒量虽大,此时也支持不住了,倒头在桌上便睡,嘴里还乱叫着:“道长别走,再喊一杯。”

张道士倒象是没吃酒一般,脸色如常。见郑刚已醉,便辞别郑张氏,云游而去。

待到郑刚酒醒,知道张道长乃世外高人,不在乎凡俗礼节,也不以为意。想起道长赠送的药物,忙拿将出来,给郑张氏吃了。


郑刚本对张道长的药不抱太大希望,心想我寻医十来年了,也不差这一味药,只抱着死马当着活马医的态度。

谁知转月后不久,郑张氏便对郑刚说,自己好象有身孕了。郑刚马虎不得,忙请来村头的李大夫,李大夫细细品脉一番,也说是真有喜了。

郑刚知道是张道长的本事,忙对着武当山方向鞠躬作揖不止。自此,郑刚家中便供奉起道教的三清教主,早晚燃香,每日供奉。


待到来年五月初五日,正是“端午”时节。楚地俗称“端阳”,有吃棕子、赛龙舟等习俗,尤以赛龙舟为甚。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众人划船追赶拯救。人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虽不曾救活屈原,但划龙舟的习俗保留了下来,人们约定在每年五月五日赛龙舟予以缅怀。赛龙舟时,锣鼓齐鸣,驱赶江中之鱼,同时抛棕子、包子、鸡蛋等下河,供鱼神食之,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远古留下来的习俗,在富裕祥和之地传承欲广。

宋山当地的赛龙舟,或以村为队,或以族为队,相互追逐,胜出者得享荣耀,象征一年来五谷丰登,失败者亦不气馁,权当劳作之余的玩耍。

赛龙舟这一天是全村全族人的节日,不管男女老幼,都拥到清江河边,观看龙舟比赛。再勤劳的庄稼汉这一天也不下田,学堂在这一天放假,街集也改在了河堤上。河堤上,早就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人们喜气洋洋,穿戴一新,喜笑颜开。老人们拿着烟袋,到处找寻着小时的玩伴。姑娘们如同参加一次盛会,都穿着漂亮的新装,唧唧喳喳地探讨着这次比赛谁会是赢家,哪个小伙子最靓。小孩子们更是兴奋,在人群中钻来钻去,有一些调皮的甚至爬到河边的高树上,占据着居高临下的好位置。那些参加划船的小伙子们更不用说了,个个趾高气扬,意气风发,十足象上阵的将军一样。

虽说每年参赛的龙舟都有七八队,但最后的冠军总在郑、吴大家族中争夺。郑刚是郑氏宗族龙舟队的鼓手。鼓手在龙舟中是个灵魂人物,掌控着整个船队的节奏。这一天虽说郑张氏要生产了,但郑刚依然安排好旁边的三婶照顾后,早早地来到了清江河边,并且参加了赛前的舞龙点睛仪式。

点睛仪式后,比赛正式开始。船上的都是年青力壮的汉子,头上腰上各缠着一束红布,在朝阳的光线下熠熠生辉。鼓声响起,一支支龙舟便如一支离弦的箭,在平静无波的清江上来去如飞。两岸看龙舟的人都大声呐喊,为自己的龙舟加油,有的还拿来了锣鼓,重重敲打助威,更有顽皮的孩子把事先准备好的“连环响”鞭炮挂到树上点燃,吓得大姑娘小媳妇们左蹦右跳。一时间,呐喊声、锣鼓声、劈劈啪啪的鞭炮声交汇在一处,在江面上回荡,震耳欲聋。

郑刚用力地敲着鼓,双槌齐下,恨不得把全身的力气都使上去,把鼓击破。他的鼓声越大,似乎队员划船的力气越大,划船更整齐划一。划船的队员更是合着鼓点,拚命划浆。平时略有积仇的,此刻也抛开恩怨,同坐一条船,在鼓手的指挥下,齐心协力地划浆。

今年又和往年一样,赛到一半,只有郑家和吴家的两艘龙舟划在前面,两只舟齐头并进,争先恐后,你追我赶。郑刚鼓点越敲越急,队员划得越来越快,终于以半个船身的距离拔得了头筹。郑氏宗族的龙舟以连续三年夺冠的荣耀赢得了比赛,吴氏宗族的屈居第二。当郑刚从吴大财主的手中接到象征胜利的红旗时,吴大财主皮笑肉不笑地说:今年的捐助又开了水漂,明年该让郑家捐款了。

就在郑刚还沉浸胜利的喜悦中时,突见邻居三哥郑大福远远地路来,高声喊着:“郑刚,郑刚,弟媳要生了!”

郑刚一听,大喜过望,忙把红旗交给了别人,急忙跑回家来。

一到家,捡生婆刘妈已经被家人请来了,正在内房接生。

郑刚正要冲进屋去,却又怕坏了“男人不能进产房”的规矩,急得在房外搓手顿脚的,踱来踱去。

大约过了一柱香光景,只听屋内传来一大声啼哭,刘妈笑着打开门,见到郑刚,忙道贺喜:“恭喜郑大官人,贺喜郑大官人,夫人生了一个小子。”

说来也怪,临生之时,满院红色,金光耀眼。生子当时,四遭寂静,异香扑鼻。这孩子自落地伊始,哭声大作,直透云霄。刘妈说:“我接生了几十年,少说也有二三百小子,哭声象这般响亮的,没有第二个。以后肯定是个干大事的。”

郑刚忙接到孩子,只见孩子双目紧闭,张着双手,胡乱挥舞,直扯着喉咙大声哭着。

郑刚越发欢喜,一是老来得子,二是祥瑞当头。忙抱着孩子,朝着武当山方向,拜了三拜。


待到三天后,按时当地习俗,要“洗三”,也就是醮饭,打发送子娘娘和土地菩萨。郑刚知道儿子来之不易,是张道长的功德,但张道长远在武当山修道,酬谢张道长路途遥远,便在供奉的三清教主的神龛前重新摆放鲜果礼品,燃香礼拜。之后,郑长生还亲自挑着新米、面条等礼品,就近到宋山顶上的法泉寺,送给了寺庙的大师们,让他们共同分享家门添后的喜悦。

随后,郑长生又给老丈人张老秀才报喜,按当地的说法,接岳父岳母做家公、家家(也就是外公外婆)。张老秀才对郑刚这个女婿满意得很,对女儿一直没有为郑家绪后也满怀愧疚。一听说女儿女婿晚来得子,自己当了“家家”,高兴得手舞足蹈,当下选定末端阳,即五月二十五,去郑刚家送祝米。

送祝米,是当地迎接新生最重要的庆典。郑刚家境殷实,晚来得子,自然办得更加隆重。

五月二十五当天,郑刚特地请了方圆百里最好的厨师班子,宰杀了二头猪、五只羊,以及鸡鸭鱼无数,制作了当地待客最珍贵的“十大碗”宴请宾客。菜肴之丰盛、味道之鲜美,足以令来往宾客回味了一年之久,直到“抓周”,再次品尝到郑大官人的心意。

楚地鱼米之乡,物产富饶,人们对饮食较为讲究。“十大碗”是当地在婚丧嫁娶等重要活动的特色宴席,一般由一碗头子(鱼肉糕)、二碗鸡子、三碗扣羊肉、四碗八宝饭、五碗蒸肉、六碗笋子鱿鱼、七碗杂割、八碗红肉、九碗汤、十碗鱼组成。

平常人家制作“十大碗”,因为花费较多,往往偷工减料,如鱼肉糕中,鱼放得少,肥肉多些,鱿鱼价贵而改为平常江鱼,一只鸡子分为多桌,乡人一吃便知,碍于情面不便说破。但郑刚的“十大碗”全部真材实料,份量十足。并且宴客的青林寺鹿茸酒也至少存放了二十年以上,令乡人暗地称赞不已,也让前来送祝米的“家家”张老秀才得意得很。

坐在上席的张老秀才心满意足地接受着客人的恭贺。在送祝米的当天,“家家”是绝对的上宾,把“家家”不招呼好,什么样的好桌席也不顶事。张老秀才吃饱喝足后,让亲友簇拥着去玩当地盛行的娱乐“花牌”时,酒还没有醒。

“花牌”相传是为纪念孔子而发明的娱乐活动,共100张,三字为句,如上大人、可知礼、孔乙己、化三千、十七土、八九子等,暗合民间流传的“上古大人,孔丘一人而已;他教化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位贤人;八九个得意门生,可知周公之礼”之意。

酒虽然没有醒,但张老秀才打“花牌”乃是高手,连和了几个大和后,开心不已。

在郑刚恭恭敬敬地将外孙抱来请张老秀才赐字的时候,仍然念惦着“孔乙己,上大人”。

听说外孙需要自己取名字,张老秀才高兴地很,说明这是女婿高看自己的意思。

“既然得的是男孙,当然是郑家的传后人。取名字还是要依派序起的。”说完,他故意看了女婿一眼。因为亲家给女婿取名没按派序,当时他差点没同意这门亲事。现在要他取名,他肯定要给“正”过来的。

“他是什么派序呢”张老秀才问道。

郑刚知道岳父的心思,答:“长字辈”。

弄清楚了派序,张老秀才便故意摇头晃脑,显出文人的气派来。他指着手中的“花牌”说:“《论语》有云:爱之欲其生。古诗又云:日月明明,亦惟其夕;谁能长生,不朽难获。就叫长生吧。”

“郑长生,好名字,好名字”。周围的亲友附和着称赞不已。

正在这时,外面突然进来一个道人,直嚷嚷道:“贺喜,贺喜。”

帮忙的乡邻以为是来讨酒吃的,忙拦住道士,说:“要吃饭喝酒请到后院,说不定等会还会赏点路钱。”

道士却不听,轻轻用手一拨,也不见他使什么力,众人便左歪右倒地自然分开,眼睁睁地看着道士直冲入大厅。

郑刚听得前院叫嚷,忙转到大厅,一见到道士,大笑道:“张道长,别来无恙?”

原来是去年送子的张道长来了。张道长是大恩人,郑刚自然要重重答谢他。

张道长双手一揖:“恭喜郑大官人,贺喜郑大官人。今日得子郑长生,可喜可贺!”

郑刚道:“道长客气了,还不是道长赐的神药之功。我还没好好谢您呢。今天来了,一定要多喝几杯。”

张道长笑着接过郑长生一看,小长生长得眉清目秀,一双大眼好奇的看着道长,也不觉得害怕,还“嘿嘿”地笑出声来。

张道长说:“郑大官人,你我有缘,我与这孩子也有缘。我看他与道家有缘,不如长大些交给我学些道术吧。”

郑刚心知张道长是高人,这孩子也得益于张道长。但想到郑家祖上为官,自己经营有方,多少有点耕读传家的家风,要让是自己唯一的亲生骨肉跟着出家学道,还是有点舍不得。

于是,郑刚便想了个理由,敷衍道长道:“我也想让孩子跟着道长,但我祖上有训,郑氏子孙一定要学诗书考功名,报效国家为好。”

张道长听郑刚如此一说,也不再勉强,便说道:“好。道法自然,只度有缘人,可能郑长生机缘未到。待到郑长生想学道时,到武当山找我吧。”说完扭头便走。

郑刚见拂了张道长的心意,有点过意不去。刚要想拉道长喝杯喜酒赔罪。可哪里拉得住,还未等郑刚伸出手去,转眼间道长便走出门了。待郑刚追到门外,更是连影子都看不到了。

郑刚知道把道长得罪了,但想到自己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么一个宝贝儿子,要让他去学道,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不仅祖辈不会答应,乡邻恐怕也要看笑话。便把这事权当道长的一个玩笑,没放在心上。


怡人的环境,宽裕的家境,给了郑长生快乐无忧的童年。郑长生和村里的玩伴们,整天在清江河里捞鱼摸虾,在宋山上寻果找实,玩得不意乐哉。

郑长生不仅爱动,对狗钻洞、滚铁环、抽陀螺等一些游戏玩得很在行,也耐得住静,对乡村流行的对角棋、成三棋、挑担子棋等一些简易的棋类游戏也十分入迷。这些游戏具有一定的技巧,是农闲时节最受庄户人家欢迎的小把戏,不管老幼都喜欢。刚开始时,郑长生还和同龄的小伙伴玩,后来小伙伴都玩不赢他了。郑长生还专门找一些会下棋的大人玩,也是赢多输少。

但郑长生最喜欢的,还是到宋山上法泉寺里,听寺庙里的大师们诵经礼佛,每次一到初五、十五、二十五,庙里进行祈福时,郑长生都会在那里一坐半天,看得目不转睛,听得入醉入痴。直到郑刚找上庙来,才极不情愿地下山。

郑刚祖上学而优则仕,虽说后来不愿为官,但还是希望家族以文济世。郑刚只在私塾读了几年,就不愿继续读了。但他仍然坚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在郑长生二三岁时,郑刚便教他简单的识文写字,教他读些三字经、千字文这样的启蒙书籍。待到郑长生把他能教的都学完了,郑刚感到自己无力再教,便考虑送郑长生上学。

是送到本族的私塾呢,还是送到青林寺的学堂?郑刚与夫人商量。

还是送到青林寺学堂吧!夫人说。那里的赵先生学问高些,青林寺学风盛、文风盛,连那里的男女老幼都会射虎猜谜呢。虽然晚来得子,郑张氏对这个孩子看得也不十分娇惯,在孩子读书这个问题上她看得远些。

郑刚非常赞同夫人的提议。本村的私塾李先生虽说隔得近,但毕竟年纪大了,教起学生来有点力不从心。邻近的青林寺虽然远了一点,需要在那里住读,给教师的孝敬也多些,但那里先生学识多。特别是赵先生本是举人,不愿为官,志在育人,才回乡创办了青林寺学堂。在全宜都城都排得上号,每年都有学生考取秀才。







欢迎光临 爱宜都网 (http://bbs.aiyid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