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新会员注冊
x
《 宜都市城乡总体规划( 2011-2030年)》纲要公示公告 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宜都市城乡总体规划(2011-2030年)》纲要。 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历经现场调研、部门座谈、专家咨询、广泛征求周边县(市)和职能部门意见,向省、市领导汇报,修改完善规划方案等过程,《宜都市城乡总体规划(2011-2030年)》纲要已经于2012年11月28日通过专家评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现将《宜都市城乡总体规划(2011-2030年)》纲要予以公示,公示期三十日。欢迎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并在规划成果中分析采纳。 公示时间:2013年1月28日-2013年2月28日。 联系电话:0717-4822413,传真:0717-4822413。
《宜都市城乡总体规划(2011-2030年)》纲要
为落实中部崛起战略、适应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建设的需要,提高县域经济在湖北省发展中的地位,实现宜都市的跨越式发展,统筹各项建设活动,促进宜都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编制《宜都市城乡总体规划(2011-2030年)》(下称本规划)。 (一)规划层次 本规划分为市域、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1、市域 宜都市行政管理范围,国土面积1357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 沿江城镇带红花套镇、高坝洲镇之外的部分,即陆城街道、姚家店镇7个村(刘家咀村、莲花堰村、过路滩村、姚家店村、黄莲头村、长岭岗村、枫香树村)、五眼泉镇2个村(汉洋坪村、袁家塝村)、枝城镇的1居15个村(大同社区、楼子河村、梁家畈村、洋津畈村、全心畈村、白水港村、赤溪河村、泉水河村、龙王台村、环城村、阳合岭村、沿江村、大堰村、三板湖村、官坪村、洋溪村);总面积193平方公里。 近期为2011-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二)规划区 本规划的规划区为市域范围。规划区以村为单位、考虑地形条件、城镇建设强度和未来市政基础设施的配置要求,分为沿江城镇带和外围山区两个部分,其中: 1、沿江城镇带 沿江城镇带主要为宜都沿江平原区域,涉及中心城区和红花套镇7个村(渔洋溪村、南桥村、杨家畈村、窑坡垴村、红花套村、吴家岗村、周家河村)、高坝洲镇9个村(白洪溪村、大战坡村、陈家岗村、宋山冲村、曾家岗村、皓光村、天平山村、中坪村、湾市村);总面积339平方公里。 2、外围山区 外围山区指市域内除沿江城镇带以外的其它山区村镇的全部范围,总面积1018平方公里。 (三)城市性质 长江中上游地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宜荆组合都市区长江南岸地区中心城市,宜昌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宜居宜旅的滨江山水特色城市。 (四)城市规模 宜都市域常住人口预测综合结果为:2015年48 万人,2020年54 万人, 2030年60 万人。规划至2030年,宜都市域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为125.5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工矿用地总规模为60.5平方公里。 规划中心城区常住人口2015年26 万人,2020年32 万人,2030年36 万人。规划至203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总量为4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10平方米。 (五)市域发展目标 1、规划期内,宜都作为湖北省城乡统筹的先行先试区,实现市域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快速发展、公平发展和协调发展,成为全省县域综合实力的排头兵和宜荆组合都市区长江南岸地区的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宜业名都、宜居商都、宜旅绿都。 2、规划到2015年末,宜都迈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至2030年经济实力更加增强、区域协调和合作领域更加广泛,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30 万元,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六)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 市域总人口2015年为48万人,2020年为54万人,2030年为60万人。市域2015年城镇化水平为55%,城镇人口为26.4万人;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64%,城镇人口为34.5万人,2030年城镇化水平为83%,城镇人口为49.6万人。 (七)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1、规划形成“一心、双区、四轴”的城乡空间结构,以中心城区为主导、沿江城镇为支点,主要交通干线构成的城镇发展轴为依托,形成沿江地区带动外围山区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模式。(1)“一心”为宜都市中心城区,是宜都政治、经济、文化、居住中心。(2)“双区”即沿江城镇发展区与外围山区两大分区。(3)“四轴”指沿江发展主轴:联系沿江城镇发展带;陆渔联系轴:联系陆城、五眼泉、聂家河、潘家湾;松枝联系轴:联系枝城、松木坪;渔坪联系轴:联系潘家湾、王家畈和松木坪。 2、城镇级别结构体系 规划沿江5个综合型城镇,包括陆城、枝城、红花套、姚家店、高坝洲。山区3个旅游型城镇,包括五眼泉、聂家河、潘家湾,1个山区农业镇王家畈和1个工矿型城镇松木坪。 3、市域城镇-乡村等级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沿江为支点、乡镇为依托、集中居民点为节点,规划形成“一主、两新、五特、多点”的城镇-乡村等级结构。(1)“一主”即陆城为核心的城市主城区,是宜都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心、商业金融中心。(2)“两新”即未来的两大重点城镇化地区,即沿江城镇带北部的红高组团和南部的枝城组团。规划合理引导人口向沿江集聚,扩展沿江城区规模,推动沿江城镇一体化发展。(3)“五特”即外围山区的五个特色镇区,包括五眼泉、聂家河、潘家湾、王家畈、松木坪,以加快发展乡镇非农产业,完善设施配套服务为重点,合理引导人口向镇区集聚,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就地转变。(4)“多点”即多个村庄集中服务点,通过规划引导逐步实现由分散布局向集约发展。 (六)市域空间管制分区 规划区分为四类管制区域,即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已建区。 (七)市域公共服务设施 1、教育设施 规划至2030年,全市域高中5所、初中20所,小学40 所、职高3所。其中高中中心城区2所,红花套1所;初中中心城区11所、外围镇区共7所,另有山区集镇2所;小学沿江城镇带范围内24所,其中中心城区17所、红高片区7所、外围山区共16所。考虑到服务半径及服务人口,不建议已有小学的进一步撤并;规划枝城新建职高2所。 2、文化体育设施 规划市级文化活动中心1处(市文化活动中心);规划街区/镇区级文化活动站13处,兼有图书、展览、文艺活动等场所,其中聂家河镇可利用原有三线建设遗存设施,设置电影院1处。社区/集镇级文化活动室18处规划建议面积不小于60平方米。规划新增博物馆1处(青林寺博物馆)同时改扩建现有博物馆。完善现有市级体育设施,在清江新城新建市级体育中心,提升新城配套,带动新城的开发建设。 3、医疗卫生设施 深化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按照医院-卫生院-卫生室三级布置。实现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2.5人、每千人拥有病床数5 张的服务目标。 4、社会福利设施 规划中心城区建立社会福利院、老年福利院、老年活动中心、儿童福利院、老年学校等,为一老一小提供更多的福利保障。各镇建敬老院1-2所,各集中居民点建老年公寓1所。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0-35 张,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八)市域综合交通 1、铁路 改造提升现有焦柳铁路,规划拟建石宜铁路与宜张铁路;因石宜铁路尚未定线,规划结合宜岳高速,在城西进行设施廊道预留,另外考虑翻坝交通需要,建议该铁路联络线的北延到秭归县茅坪港。 2、高速公路 规划高速公路结构为:“一横、两纵、一支”,一横即沪渝高速宜恩段,为区域间的东西联系的主要通道;“两纵”即保宜高速—宜张高速以及翻坝高速-宜岳高速,为区域南北向联系的主要通道,,一支即宜来高速公路,从宜张高速分支,加强宜都与五峰的联系;四条高速同时为大宜昌“一环八线米字结构”高速公路网的组成部分,极大改善宜都的交通区位环境,更好的强化对外联系交流。 3、公路 整个市域形成“四横、三纵”的主要公路体系。确定宜昌中心城区快速路、大宜昌环路、及宜昌市域环路在宜都的路由。 4、公路客货运站场 规划2个二级客运站,1个三级客运站、2个四级客运站,2个五级客运站;2个二级货运站,1个三级货运站、2个五级货运站。 (九)中心城区用地发展方向 宜都城市发展主轴为南北向,中心城区发展总体上应形成“北上南拓、适度西扩”的战略构想;产业用地沿江布局、城镇居住空间往清江发展。 (十)中心城区城市空间结构 至2030年,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可概况为“一轴、两心、三楔、四片”(1)一轴:即中心城区的发展主轴,是规划期内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拓展的主要动力轴向。以宜华一级路为依托,生活服务向北延伸至清江、生产则向南延伸对接松滋产业园区。(2)两心:即两大服务核心,陆城主中心和枝城副中心;规划在两大组团形成两个综合性的公共服务中心。陆城主中心强化提升区域性的中心服务职能,同时完善作为市级综合生活服务中心的职能;枝城则结合职教园区的建设、工业用地的转型升级,形成新的市级综合生活服务副中心。(3)三楔:指由中心城区清江新城片区与陆城片区之间、姚家店与高新园区之间、高新产业园与枝城城区之间渗透进入城区的生态绿楔,绿楔由西部山体穿城入江,对于防护工业污染、保证城市通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4)四片:即由三楔即主要道路分割形成的清江新城片区、陆城片区、楼子河工业片区及枝城片区等多个片区。 (十一)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规划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 (十二)中心城区公共设施规划 1、行政办公设施 规划陆城行政办公核心,预留行政办公用地,以长江大道为行政办公主轴,五宜大道为次轴,沿线布置各类行政类办公设施。规划远期在清江新城内建设新政务中心。对现有枝城行政中心进行适当的改扩建。 2、文化娱乐设施 规划2个城市文化中心:清江会展及文化传媒中心和城西市民文化活动中心。 3、体育设施 规划1处市级体育用地:在清江新城新建市级体育中心。整合升级陆城现有体育馆,打造集训练与竞赛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体育设施集中区;枝城规划新建体育馆1座,满足枝城组团的体育赛事及群众健身需求。 4、医疗卫生设施 规划到2030年,中心城区医疗卫生设施控制指标按照5 张床位/千人的总量控制,医院床位总数应达到1800张;规划医疗卫生设施用地达到28.85 公顷,占中心城区用地总面积0.72%,人均医疗卫生用地0.8平方米。 5、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设施 规划中心城区新增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小学8所,暂定名分别为新城高级中学、莲花中学、十里铺中学、汉洋小学、新城小学、莲花小学、西湖小学、大同小学、龙王台小学、全心畈小学、大堰小学。规划新增枝城职教园区,以职业教育、就业培训为主。 6、社会福利设施 保留原有敬老院2所,规划老年人及儿童福利设施总计3处。保留现状宗教设施,结合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不进行新建。 7、特色街区 规划两大特色街区:“两江明珠”文化休闲街区和枝城古镇文化保护街区。 8、文物古迹 严格按照国家法规,保护中心城区内的2 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杨守敬故居、墓),和2 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莲花堰遗址、枝城长江大桥)。 (十三)中心城区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1、规划绿地指标 本次规划中心城区绿地广场面积403 公顷,人均绿地广场11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281 公顷,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防护绿地95 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 2、绿地系统结构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以城市外围山体为背景,以龙山森林公园为核心,以生态农田为主体,以沿江、沿河、沿路的带状绿化为联系纽带,为各类公共绿地为主要活动区域,建立点、线、面结合的复合式立体化结构,达到城、山、水、绿交融,生态、绿色的山水宜都。 3、城市景观特色 规划确定中心城区整体景观意向为“山水萦城、田园入景”。通过保护龙山、周边自然山体,保护长江、清江水系(天龙湾)、渔洋河水系等自然水体,保留现状环境肌理,通过自然地形形成“城外大江大山、城内两川小丘”的“山-水-城”协调的景观特色。 4、总体景观结构 规划宜都中心城区的城市景观结构为“一心一带两轴多点”。(1)“一心”指以陆城两江交汇处为依托的景观核心。(2)“一带”指长江景观带。(3)“两轴”指以城内清江、渔洋河为主的滨河景观轴。(4)“多点”即多个景观节点。
请点击图放大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