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新会员注冊
x
本帖最后由 Thierrio 于 2020-6-12 10:28 编辑
土生土长九零后枝城人,在外很多年了也终于理解“乡愁”的含义。从初中毕业的时候注册的爱宜都论坛到现在,也好久没逛过了,特此发帖冒个泡,也把自己的发现发在这里存个档。以下内容综合整理了很多网上的资料同时也加上了自己翻阅清同治五年的《枝江县志》的见解,如有不实之处,还请指正。
最近在网上发现了清同治五年(1866年)的《枝江县志》,惊觉此书如百科全书般。听父辈一直说枝城是枝江的县城,可是自己的认同是宜都人,从小在心中有些许疑惑。而后枝城镇被评上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西湖公园、丹阳书院被建成以及王永彬故事的发掘,才发现生我养我的小镇远远不是我心中的“光灰”的工业城市那么简单。这个县志也解决了我蛮多疑问,以下一一道来。
Q1: 枝城古称丹阳,此丹阳是楚国的故都丹阳吗?
枝城古称丹阳,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枝江古称丹阳。但是县志里面说的很清楚,此丹阳非彼丹阳。是楚国芈氏后人迁于此地怀念故地将此地命名为丹阳而导致的。枝江也是楚文化发源地之一,这在县志上也已经说了很多遍了。枝江之名来自于”秦始皇并天下废封建置郡县“,”而枝江始名义何尔,以蜀江至此分为诸洲至江陵而九十九洲起自此间如乔木之有条枚焉。故曰枝江。“(所以枝江这个县名,要比宜都还要早一些)
Q2: 枝江县城离枝江县的腹地(董市百里洲等地)都好远,反而离宜都更近,为什么历史上可以做枝江县城近700年?
从县志中大概可以读出来,旧时枝江县较为发达的地方集中在长江南北岸。从县城到百里洲再到董市到江口。这样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枝江县城在枝城这个位置却还可以跟枝江县其他的地方保持密切的交流。枝城离宜都县城虽近,可是旧时陆路阻隔,要翻山越岭,远没有水路方便。这样看来,枝江县城离董市江口等地的实际旅行距离会比从枝城到宜都近。古时的水路应该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了。
Q3: 枝江的县署具体在哪里?
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枝江县治从澌洋洲(今松滋老城镇)迁至下沱(长江至枝江别出为沱,下流复合,其分处谓之上沱,合处谓之下沱)。据《宋史.地理志》:咸淳六年(1270年),移江南白水埠下沱市(今枝城镇沙沱),属江南府。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枝江县丞詹尹移县治于白水埠与下沱之间的金鸡山(今复兴路88号枝城镇607勘探大队队部)。
Q4: 旧时枝江县城是个什么格局?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始筑土城千余丈,枝城古镇渐成雏形。明成化四年(1468年)将土城改建成砖石城,城周长五里五百步,高、厚度均一丈余,设“迎晖,正东,解阜,拱辰,青云,小西门”共六个城门。清咸丰十年(1860年)长江河道由江北移江南,江水陡涨,大水入城,东西北三面城墙倒塌。今尚残存明古城墙残垣大东门至西门段。 清朝县志上面显示县城有东、南、西、北以及小东门五个城门。城中有流守城(字迹不太清楚,勉强可以认出这三个字)、双井巷、铁索井、城隍庙、水府庙、文庙、武庙、文昌宫、试院、丹阳书院(又称县书院)、奎光阁、福星山(今城坡垴)。
ps: 今宜都二中前身为1912年创建于湖北武昌的“私立武昌荆南中学”,1937年迁至现址(丹阳书院旧址),所以宜都二中只能说是占了丹阳书院的地,在历史上两者并没有相应的传承关系。而且宜都二中原为枝江县立的中学,和宜都一中应该是平等的地位。1955年更名宜都县第二中学。而且从县志中可以看出,同治年间的丹阳书院比今西湖公园里的丹阳书院规模要大,原丹阳书院在县志中标注了的厅堂有明范堂、讲堂、镇(丽)泽轩(不确定,勉强可以认出这三个字。)
丹阳书院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知县秦武棫建于县学宫左,取丹水之阳之义,故名。计有明道堂3楹,堂左右斋房名种学、绩文、学古训、通世务,丽泽轩3楹,另有堂前左右斋房及堂后左右斋房等。道光四年(1824年)知县蒋祖暄于丽泽轩后增建上房5楹,左右斋各2楹。同治十三年(1874年)毁于水,知县徐光熙移建于试院侧。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为高等小学堂。
城外有西湖、南湖、大江(长江)、桥河、文笔峰等。
Q5:旧时枝江八景是哪八景,现在在何处? 旧时枝江八景为(按顺序排列):
紫山冬翠
白水晓渡
三洲烟浪
山市夕阳
弥勒梵钟
蓬莱仙境
石簰渔网
花溪牧笛
1. 紫山冬翠:(枝江八景之首)
孤峰独耸,高插云端。群芳众卉,春秋固见,盛丽残冬,积雪凝霜,松柏挺秀紫山可称天下名山,历朝历代有很多文人都写过关于紫山的诗篇。紫山在城东南隅为屏障,因山上曾建文笔塔,故称山峰为三管笔。相传蜀汉昭烈帝刘备初入蜀,在此息马登山,更著紫衣,栽木主祭祀汉景帝,故名著紫山,又简称为紫山。后人为纪念刘备,曾在山顶建庙宇,留存当年饮马处,命名为“神井”。图中可以看出,出南门过南湖可以上紫山。山上有文笔峰,和城中魁星阁的建筑样式很是相像。均为宝塔式楼阁。
人日二首(其一)
杜甫
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
冰雪莺难至,春寒花较迟。
云随白水落,风振紫山悲。
蓬鬓稀疏久,无劳比素丝。 人日指正月初七,女蜗补天到正月初七才造人,故名。人日还有许多别名。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 这首五言律诗,为杜甫晚年出三峡漂泊江汉途中所作,诗人观白水胜境,望紫山遗迹,慨叹刘备人生悲剧,感怀暮年旅途飘零,情不自禁。千百年后,读之如见其人。元代大诗人刘因作《紫山怀古》,其中“已失吞吴恨,空怀复汉忧”两句,诠释杜甫“悲”意,开启明清两代“紫山怀古”诗境,从而诞生不少名篇佳作,“紫山冬翠”亦被列为邑中八景之首。
其二 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 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 佩剑冲星聊暂拔,匣琴流水自须弹。 早春重引江湖兴,直道无忧行路难。
紫山在今三板湖村、阳和岭村、沿江村地图标注处。勿与金紫山混淆,金紫山在白水河北岸) 枝江紫山怀古 [明] 赵贞吉 赤甲青江天半垂,紫山黄叶正离披。 高鸿已托长风翼,下泽谁听短笛吹。 地接山回秦避路,云颓天回汉留祠。 周郎陆弟名空在,细雨荒台猎罢时。
2. 白水晓渡
图中特意标注了白水渡口和西湖,城门上”拱辰“二字清晰可见。
白水港村位于宜都市东部。距市政府所在地陆城12公里,属枝城镇北大门,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白水港古称白水镇,因九道河,芭芒河,庙桥河汇集白水港注入长江.浑浊的江水与溪水会合,青黄相融,故名。历史上白水渡口十分闻名,商贾云集,明代李震《白水晓渡》:“云淡星稀月已西,行人几队立沙堤,孤舟渡罢重回首,才听邻鸡隔水啼”。解放初,白水港人主要以打渔为生,兼作滩田。有谚 “栽架子屋,绑架子床,大水一来全冲光”,“有女不嫁白水港,一年四季爬河坎,有女不嫁打渔郎,日守孤舟夜守坎”。
3. 三洲烟浪 关浰漷:指古时长江枝城段的三个江中小洲:关洲、浰洲(又称浰字洲)、漷洲三大险滩。现仅存关洲。关、漷、浰三洲相望,灯火遥连,当其波平浪息,烟云笼罩,湖光缥缈。同治县志上记载浰洲距县五里,漷洲距县七里,关洲距县十五里。浰漷已在水下,冬季枯水期可见其痕。
4:山市夕阳 沱水镇昔年殷盛,近来频遭兵火,繁华销歇,而平原旷野,斜曛晚照,犹见街砌井庐痕迹焉。 沙沱老街过去车水马龙,店铺林立,商旅云集。据说现在还余张家老宅。
5. 弥勒梵钟
净居寺(又叫静居寺)在关洲上,俗称弥勒菴,凭虚殿阁,近水楼台,僻处沙渚,迥隔尘嚣,洪钟送江上之音,清籁彻山间之耳,冷然听之,亦足豁烦襟而空世虑。 从前关洲并非一座孤洲,而是三洲顺呈,郭洲在中,关洲在下。清乾隆年间,曾大兴土木,筑垸围堤,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静居寺(又名净居寺、弥勒寺)。洲上有农舍田庄,绿树青竹。所以,号称“三江烟浪”,列为枝江八景之一。清时有人题诗道: 雨后波涛争怒,宵来灯火相望, 九十九洲何处,有人对此茫茫。 漫画烟江叠嶂,何须茗霅往来, 记取三洲盛概,方壸负峤蓬莱。
6、蓬莱仙境 即城内之大通寺也。旧志云:丹流峻壁,辉映圆满,云雾锁百磴之梯,烟霞浮半榻之洞,虽落城市,绝胜山林。
7. 石簰渔网 县东南三里,江边有石如簰,渔人晒网于此。烹鱼沽酒,偷闲半日,停桡一唱,亦佳境也。
8. 花溪牧笛 花溪在县西南三里。一水潆洄,两岸逶迤,涧边花鸟开啼,四时不绝,牛羊下括,牧童晚归,短笛横吹,樵歌遥应,即五月落梅之调亦不是过也。
Q6:枝江县城之前在哪里? 县志上记载。汉朝枝江县归临江郡管辖,邑城位于沮中,其他信息不可考。 晋朝,枝江县属南郡,县城位于百里洲。 宋嘉熙元年(1237年),枝江县城位于澌洋洲 宋咸淳六年(1270年),迁往下沱(今枝城沙沱) 明洪武初年(1368年),枝江县丞詹尹移县治于白水埠与下沱之间的金鸡山。金鸡山在县署后,亦名笔架山。相传有金鸡栖此,故名。福传山在县署西南,形如覆船,旧名覆船山,县令周仲士改为福传山。(江滨小镇,覆船的含义对于渔民和商船而言实在不好) 清顺治初年(1644年),吴逆(吴三桂军队)犯境,县暂治百里洲 1955年,撤枝江县并入宜都县。此地为枝江县城686年。 1962年12月,析置枝江县。宜都枝江划江而治。江北白洋古老背等6个区和江口镇划归枝江县管辖。江南枝江县城划归宜都,称作枝城。枝江县城迁往马家店。至此,宜都再无与当阳接壤,马家店为枝江县城至今已逾57年。
Q7:历代文人歌咏枝江诗词 诗词枝江 凤兮歌 楚-陆通 江有汜 <诗经> 山市夕阳 明-何勖 枝江县独坐 元-宋耿 枝江寄彦修兄二首 元-刘因 春日过枝江 明-雷思霈 枝江道中 明-袁中道 楚怀王 明-李文秀 百里洲怀古 明-张时中 过枝江县 明-张时 晚至枝江阻水 明-胡容 宿枝江 明-许文瀛 春日过枝江有感 明-王泮 春日过枝江途中即景 明-郑维垣 枝江道中 明-徐泰 同友人登庚台坐禅室望大江 明-郑师濂 江口移舟 明-董燧 偶吟四首 清-方象璜 枝江杂咏二首 清-陈德荣 江涨 清-杨际春
《建修江岸碑记》 小东门枝城港一码头标牌两立柱下发现一块1935年的石碑,名《建修江岸碑记》民国念四年六月立县长饶光亚撰。 建修江岸碑记 邑城当江水湍急之冲,岸土疏松,年有崩塌,桑沧剧变可期待也。余守是邦之明年议举建修,召集士绅,组织委员会,以董其事。经费由省政府发还第一区向师借款四千五百元。拨用不足,又由县城捐款千元,臣益以民堤补助费三百元。赖群策群力,凡五阅月始克齐事。向之有虑倾圯者,今幸得其保障矣。交通之繁荣,市镇之兴复,民生之安全,胥于是。赖后之起者,尚冀踵而葺之。 民国念四年六月立 县长饶光亚撰
Q7:枝城现在还有哪些古地名? 解放路:古称福星街,是小镇上历史文化遗存最为集中的一条老街。老街形成于宋代,东起桥河码头,西至福星山,至今还保持着当时“沿河成街、临水建房”的格局。老街上古迹遍布,青砖灰瓦、天井院、封火墙随处可见,为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古朴典雅、大气端庄。 丹阳试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是过去进行科举考试的地方,设在县衙门的左后侧。 龙泉古寺 古树参天,苍莽翠竹,始建于公元1306年的龙泉古寺就隐藏于这宁静悠然的竹林深处。潺潺清泉,烟火袅袅,晨钟暮鼓声声回荡。这声音空灵幽远,直飞进人们的心灵,带走了一切尘世的聒噪和喧嚣。 龙泉寺始建于明朝初期,明朝中期被流贼寇所毁,康熙二十年重修,后毁于文革时期。 复建宜都龙泉寺是广大佛教信众的愿望。龙泉寺环境得天独厚,山门前泉水悠悠,竹林深处茅棚初现,佛坐其中。现在原址复建(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大堰堤村一组)。
桥西山馆、紫阳书院(紫阳书院和丹阳书院不同,丹阳书院为官办)、王氏宗祠。 位于余家桥村。“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这句广为流传的古训出自清人王永彬所著的《围炉夜话》。这幽美宁静的小村庄就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 王永彬才识过人,却不愿为官。他隐居于此,以教书为业。“桥西山馆”虽穷居深山,但出入者多为文人雅士。 清朝传世奇书《围炉夜话》乃枝城先贤王永彬所作,桥西山馆是其“著述授业”的家塾学馆。王永彬生性淡泊、卓然超逸,常与文人雅士在此赏花吟诗、对酒作赋。清咸丰年间,枝江知县朱锡绶因仰慕其学识与美德,迁居于此并修建 “紫阳书院”作为居所。斗转星移中,厚润文风、雅韵书香依然还在芬芳着、延续着。清代知名学者王永彬的家乡在“枝江城西十五里”的石门村(今属宜都市枝城镇余家桥村),与杨氏家族的宁家畈仅隔13里。王永彬,号宜山,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逝于同治八年(1869年)。20余岁考中廪生(享受国家廪食),后在家开办私塾学馆—桥西山馆,“开门授徒,从游者日众”,学生遍布周县,同时著书立说,吟诗作赋。53岁考选贡生(贡献给皇帝以人才),授“修职郎”八品散阶虚衔。王氏亦是书香世族,王永彬及其以下祖孙三代就出了4位贡生、2位廪生、2位庠生(古代府州县学校称庠)。 九道河: 九道河沿岸山清水秀,地灵人杰。清末民初乡贤学者杨守敬,其先世助明开国有功,于明朝初年出守枝江县城,封为武略将军,卜居宁家畈而世代繁衍;族祖杨蔚于万历年间拔廷试,天下第二,即授蜀荣昌令,后升忠州守。杨守敬《和州杨氏家谱(续修)序》云:“出枝江城西二十二里,曰宁家畈,两山对峙,溪贯其中,桑麻满畴,松篁成韵。吾杨氏聚族居之” 独柱山: 同治版《枝江县志》:“独柱山,在县西十五里石门村”、“魏家桥在石门村”、“龙王洞在县西十六里,檀木园,林岩幽邃,泉出石窟,涟漪清洁,北流,过石门村,入芭芒河”。 杨守敬研究院、勤成讲堂 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杨守敬就出生在这里。他学识渊博,著述宏富,所著《水经注疏》被誉为中国现代地理学经典。他精湛的书法震惊东瀛,折服了许多书道名家。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家乡:“两山对峙,溪贯其中,桑麻满畴,松篁成韵。吾杨氏聚族居之” 杨守敬为清光绪版《和州杨氏家谱》作序开篇“出枝江城(今宜都市枝城镇)西22里,曰宁家畈。两山对峙,溪贯其中,桑麻满畴,松篁成韵,吾杨氏聚族居之”。杨守敬先祖原籍安徽和州,助明朝开国有功封武略将军,以千户侯出守枝城。其后,族人散居于以宁家畈(今枝城镇莲花池别墅庄名杨家巷)杨氏宗祠为中心的枝江县江南地区(今属宜都市枝城镇)及宜都县龙窝(今宜都市陆城龙窝村)。明末以来,枝邑杨氏家族就有50余人考中秀才,其中8人考选贡生,可谓书香世族。 王永彬与杨氏家族 王永彬文友甚多,知交最深者是杨守敬的族祖杨墨卿,称“束发即与公交”。杨墨卿字式南,号墨卿,生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考取县学生员(亦称庠生),是王永彬的同门“师弟”。杨墨卿重义疏财,杨氏家谱称其“秉心正直而乐济人,行谊素著族中,长幼咸敬信之”杨墨卿十分佩服王永彬渊博的学识和为人,送长子杨有桥拜其为师。俩人时相过从,吟诗作赋,谈文论道,惺惺相惜。清道光二年(1821年),王永彬有《喜王星垣杨墨卿春日见访》:“似约清风到,生平两故知。欣然开酒瓮,难得在花时。座上三更月,灯前一卷诗。殷殷相对处,各自话心期。” 杨墨卿病逝。王永彬 “哭以联云:‘幽芳独抱,不愧为乡党正人,从入世以来,心堪共白;玉树长埋,竟失却生平益友,恸自今而后,过有谁规。’”泪写《哭墨卿》:“四十年来友,交深独有君。两心真莫逆,垂老怅离群。朗抱沉明月,高踪杳白云。城西溪上路,踯躅故人坟”(杨墨卿墓位于枝城以西芭芒河路旁)。撰写墓志 “居身朴质,不染纷华,读书有高识,公正能任大事” 王永彬的得意门生有杨墨卿的长子即杨守敬的族伯杨有桥,杨守敬的族祖杨梅坡。杨梅坡为《围炉夜话》校字 “门人杨惟春、梅坡校字”。
|